7 月 19 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项目开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相关信息,印度舆论随即掀起波澜。 西藏大坝(资料图) 印度社交平台上,“占领西藏,掌控...
青春戍边路 电亮万里疆——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西藏调研纪实
青春戍边路 电亮万里疆
——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
西藏调研纪实
— 坚持 · 努力 · 实践 —
社
会
实
践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华北电力大学“青春戍边路,电亮万里疆”实践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西藏足迹,以“实地调研—专业服务—青年倡议”为主线,在拉萨、林芝、朗县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从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到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从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到能源发展的绿色转型,再到边防安全的坚定守护,实践团用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青春诠释担当,立体呈现了新时代青年投身边疆治理的路径探索。
01
循足迹溯源:
在发展印记中感悟治藏方略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循着新时代党治藏方略的指引,实践团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的足迹,从拉萨到林芝嘎啦村、巴吉村,再到朗县,在每一处“打卡地”探寻边疆治理的密码。
展开全文
在拉萨,实践团走进宗角禄康公园,参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民族团结我践行”宣传教育活动,见证民族团结在拉萨大街小巷的生动实践。在林芝嘎啦村,村支书边巴讲述着自己亲历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到嘎拉村看望慰问村民的故事,并带着实践团成员共同学习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村民的回信。“乡村振兴靠产业,基层工作要团结”的实践理念,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核。林芝市巴吉村,一个坐落在尼洋河畔的普通村庄,习近平曾两次来到这里。在巴吉村村委会,驻村干部向实践团成员介绍,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率福建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时曾来到这里调研,201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巴吉村,参观村民的粮仓、厨房,亲手点燃沼气灶。巴吉村的红色研学展览馆里,驻村干部谭晓指着习近平总书记曾驻足的角落介绍:“这些年我们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把民族团结和产业发展拧成一股绳。”当被问到驻村干部的主要工作职责时,她说到:“以我自己为例,我希望自己能做好巴吉村的窗口,讲好巴吉村的振兴故事!”1998年率福建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之行,习近平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有个地方大家都劝习近平别去,但他坚定地说:“谁都可以不去,但我必须去。”这个地方就是朗县,去朗县的路途艰险,大部分路段紧挨雅鲁藏布江,车窗外就是万丈深渊。随着拉林铁路的通车,从林芝到朗县的复兴号列车让这条险路变成了朗县发展的致富之路。实践团在朗县团委书记高梓伦和当地村民达旺的带领下,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道路。道路两旁,青椒基地、苹果园、钻石加工厂、高原养虾基地的变化,藏着朗县政府的实干与援藏人士的热忱;青椒基地的特色包装、苹果园的嫁接技术、钻石加工厂的精湛工艺、高原养虾基地的鲜活成果,无不印证着“险路变发展路”的深刻变革。
02
以实践赋能:
多维调研勾勒边疆发展新图景
01
乡村振兴:
产业为笔绘就幸福画卷
实践团深入调研西藏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嘎啦村以桃花为媒,通过“红色教育+生态旅游”实现“桃花变财富”;巴吉村依托基层党建,推动村集体产业提质增效;朗县则因地制宜,在苹果园推广嫁接技术、在青椒基地打造品牌包装、在养虾基地引进先进技术,让“小产业”成为“大支撑”。正如朗县团委书记高梓伦所说:“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藏着实干与热忱,在熟悉的土地上长出了崭新可能。”
02
基层治理:
奉献为墨书写担当篇章
援藏干部的坚守是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支援力度,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登上雪域高原。拉萨市的“北京路”,山南市的“湖南路”,日喀则市的“山东路”……西藏汇集了全国的挂念。在朗县,两次进藏的援藏工作者陈叔向团队介绍,他们把内地经验带过来,用科学方法发展藏药种植、牦牛养殖,既护生态又促增收。这种“将责任刻进高原”的精神,在全国援藏博物馆的史料中、在驻村工作队的日常里处处可见——巴吉村驻村干部谭晓搭建起民族团结的桥梁,国家能源集团的华电校友扎根雪域,用专业力量支撑能源发展,他们共同诠释着“缺氧不缺精神”的担当。
03
民族团结:
同心为桥铸牢共同体意识
在拉萨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四级调研员阿旺赤列展示了市民委“四大工程、六项行动”工作体系,让实践团看到民族团结精神教育如何融入“石榴巷”的网红打卡点、公交站台的海报、社区的日常活动;北京—拉萨连心桥的石板上,流淌着汉藏人民互助的故事。林芝工布天街的藏汉文化交流活动中,实践团与当地群众共绘非遗、共话情谊,亲身践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活动现场,西藏农牧大学前教授吴战军老师与实践团分享了许多与藏族学生的暖心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藏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
04
能源发展:
电流为弦奏响电力兴藏新声
作为能源电力学子,实践团聚焦西藏清洁能源发展。带着对雪域电力事业的探寻之心,实践团走进国网西藏电科院与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聆听电流奏响的发展乐章:墨脱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线路高度差达3000米,阿里地区的“电力天路”最高海拔5357米、平均海拔4572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电网建设者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攻坚克难,成立高海拔水光储风实验室、西藏电力安全技术防护与检测实验室等,展现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截至2023年底,西藏已经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新体系;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西藏主干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不断上新台阶,供电范围不断向更偏远地区延伸,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在清洁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中渐渐发生着变化。实践团在调研后结合专业所学提出三项创新:针对偏远牧区供电难题设计风-光-储微电网方案;为牧区帐篷研发便携式太阳能储能包;编制藏汉双语《清洁能源科普手册》,入户推广太阳能设备与安全用电知识,让绿色理念融入高原生活。
05
生态治理:
多布水电站书写
发展与保护和谐篇章
实践团走进尼洋河谷的国家能源集团多布水电站,这座“雪域明珠”静卧于海拔3000多米的河谷中。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实践团看到泄洪闸下水流奔腾,得知自2015年8月首台机组投产后,4台机组平稳运行,电站已连续安全运行3619天,两条220千伏双回线路(贡墨线、布宜线)如同能源动脉。实践团还参观了大坝及厂房空余区域的2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利用高原日照与水电设施实现能源互补,共同输送清洁电力。最后实践团走入电站总投资6500多万的鱼类增殖站和鱼道——站内有拉萨裂腹鱼等5种特有鱼类,采用室内外结合的培养方式,配备专业系统;截至2025年6月,已完成3000公里江段调查,八年累计放流鱼苗123万尾。此外,电站建设4个移民村,安置近600人,村民种植车厘子、草莓等经济作物成富裕村,让能源发展惠及民生。站在大坝眺望,生产场景与生态画卷和谐共存,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是智慧的“平衡”:水电站满足能源需求,增殖站守护鱼类生命,这种“开发与保护并行”的生态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现实。
06
边防安全:
坚守为盾守护神圣国土
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朗县金东乡,在边境线上,邂逅红旗与坚守的故事。在红色研学展馆和朗县守土固边教学堂,“四代护旗”的故事与英军入侵的历史形成震撼对比。走出展馆,沿途几个村庄的景象让实践团成员们眼眶发热——每一户房顶都插着国旗,“户户是哨口,人人是哨兵”是当地的生活日常。在靠近边境线的燃木章牧场,实践团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师生代表、朗县青年干部、当地返乡大学生等共同开展“青春向党,强边有我”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卓拉作为高校学生代表分享了央宗两姐妹守边的故事。最后实践团沿着蜿蜒的山路,亲身体验边防战士巡边之旅,重走巡边路、体验“我为祖国站一分钟岗”,在哨岗庄严的国旗下感受戍边战士的神圣职责。实践团成员胡亭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在这看似短短的一分钟里,我的脑海中掠过了百年风雨、沧桑巨变,内心想到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巡边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刘鸿展联合曾在西藏服役的退伍大学生共同制作《铸牢国家安全意识——听听退役大学生怎么说》宣传海报,助力边防安全,用行动践行“强边有我”的誓言。
03
聚青思展望:
以青春之力续写边疆新篇
从乡村振兴的产业蝶变到基层治理的奉献担当,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到能源发展的绿色转型,再到边防安全的坚定守护,实践团的西藏之行,是对“建设美丽幸福西藏”时代号召的生动回应。未来,实践团成员将通过开展“我为祖国守边防”主题学习、发布系列图文Vlog,传播援藏精神;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建言献策,发起青年倡议号召更多人参与西部计划,以主题宣讲等行动持续书写西藏故事。更多青年也将循着足迹,带着专业与赤诚投身边疆治理,让青春在雪域绽放,为复兴梦想贡献力量。实践团的故事仍在续写,青春的担当,永不停歇。
素材来源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编辑 | 邵知敏 郭毓凤
初审|刘欣怡
复审 | 余培
审核 | 盖姝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