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币网官网文章正文

亚洲大学排名集体上升 谁在定义“世界一流”?

云币网官网 2025年09月10日 19:14 2 Connor

不知不觉又到了金秋9月开学季,刚刚经历高考不久的学生们即将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选择国内名校,也有人远渡重洋追梦。在选择报考国外的学校时,我们通常会参考一些权威机构的排名。

但如果仔细研究对比不同机构的排名,会发现不同体系标准迥异,同一所大学在不同年份、不同榜单上的差距也令人咋舌。

在全球化与教育国际竞争加剧的当下,大学排名早已不仅仅是学术界的成绩单,更是影响政府政策、资金流向、学生择校以及就业竞争力的“必争之地”。到底是谁在定义“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应该相信怎样的榜单?这背后的门道,的确值得探讨。

文 | Paella 图 | 四象设计部

在搜索引擎中寻找全球大学排名,总会有几家出现频率极高的榜单映入眼帘:QS、U.S. News、Times......虽然每年都要在留学生群体中刷足存在感,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排名标准究竟是什么。

其实,不同大学排名体系的背后,都有着特定的主办机构、评价标准和侧重点。以知名的QS排名为例,它由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教育咨询公司于2004年推出,当时正是全球留学热潮兴起的年代。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择校需要一个直观参考,QS 正是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快速走红。

QS排名评判标准侧重点在于学术声誉与国际化:除了研究与发现占比高达一半,就业力和雇主声誉也占到 20%以外,它格外强调师生的国际构成,占比高达15%。

相比起来,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创办的U.S. News排名,侧重点则非常“美式”:极其注重科研成果的可量化产出,尤其是论文在全球学术网络中的影响力。研究声誉、高被引论文、论文发表量和引用次数占据了评判标准的绝大部分权重。这使得 U.S. News 排名对于科研型大学尤其有利,对于非科研型的专业则不太友好。

更有甚者,早在2003年便发布了学术排名中国上海软科(ARWU),专注以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和顶级期刊论文数为核心指标,堪称全球最“硬核”的科研型排名。

这些排名体系看似并行,实则反映了不同国家与机构对“大学价值”的理解:有的强调科研至上,有的关注人才培养,有的突出国际化与就业市场适配度。

展开全文

正因如此,一所大学可能在某个榜单中名列前茅,在另一个榜单中却退居二三十名。这种差异并不是榜单错误,而是多元视角下的结果。

我们查询了国内外数所知名大学在五家主流大学排名榜单上的最新排名,可以看出,它们的整体地位较为稳固,但不同榜单之间还是会有差距。

在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排名中,清华凭借扎实的科研产出和高水平教学,位居全球第 12 位,几乎与牛津、剑桥这样的传统名校并肩。但在 QS 榜单中,它却只排在第 20 名左右,原因在于 QS 特别看重国际化与雇主声誉,而清华的国际师资比例与海外认可度仍然相对有限。

进一步看 ARWU,清华排名第 22 位,这与其在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硬核科研大奖上积累不足密切相关。而在 CWUR 榜单中,清华甚至掉到第 37 名,因为 CWUR 将校友在全球顶尖企业和机构的就业表现作为重要指标,而这一维度依然由欧美名校长期主导。

再来看墨尔本大学这所澳洲高校。在 QS 排名中,墨尔本大学表现最为亮眼,一度冲到全球第 14 位。这主要得益于 QS 的算法高度重视国际化与雇主声誉。墨尔本大学的学生群体和教师队伍极其国际化,海外留学生比例在全球居前,并且与亚太就业市场的紧密联系,也让墨尔本大学在雇主声誉方面表现突出。

而在 U.S. News 排名中,墨大则跌落至 27 位左右。尽管在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引用率,但与美英高校相比,它在顶尖学者数量和科研声誉上仍有差距,因此排名难以跻身前列。

那么,这些榜单到底哪个更权威,更可信?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回答的问题,因为大学排名不仅是学术竞技场,更是一门生意。

既然是生意必然要从中赚取利益,像QS排名的背后是独立的教育咨询公司,主业务是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咨询服务,高校可以向QS支付咨询费用,以获得提升排名的建议。但这一套商业模式背后就隐藏着一条潜规则:客户购买了服务之后,排名上升也是自然的。这就将大学排名与利益相关联了。

而像U.S. News这样背后是杂志社的排名,其商业模式则采用典型的媒体逻辑:榜单本身就是流量来源,能够强化品牌的公信力。从1983年开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便开始公布美国国内大学排名,到2014年更是加入全球大学排名的热潮,拯救了岌岌可危的纸媒存在感。

这背后折射出不同动机:有的榜单服务于学生和雇主市场,有的追求学术界的认可,有的承载了国家的战略意图。在这种多重博弈中,大学不仅在争夺学术地位,更在参与一场舆论塑造的战斗。谁能在榜单上获得更高位置,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掌握更多话语权。

过去十年全球大学排名话语权的最大转变,无疑是“亚洲力量”的崛起。我们统计了QS排名里亚太范围内比较知名的四所大学2015-2025年期间的排名变化,大部分高校都处于上升趋势。

其中,北京大学在 2015 年的 QS 排名中还在50名开外,而到 2025 年已经跃居第14,香港大学也从28名来到17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甚至冲进了全球前十。

亚洲范围内,不仅顶尖大学排名上升趋势显著,在数量上也是遍地开花。根据University World News发布的2018与2026年QS排名分地区上榜大学数量,亚洲大学的“集团军效应”逐渐形成,它们正在改变全球大学排名的版图。

曾几何时,全球大学排名是被北美、西欧、澳新等发达国家主导地区的大学所统治的。2018年,纳入QS世界大学排名的亚洲高校只有 214 所,占比 22%。到 2026 年,这个数字几乎翻倍至 400 所,占比提升到 27%。与此同时,北美与西欧高校虽然数量增加,但上榜比例从 52%下降到 39%。亚洲大学面对强大的欧美顶尖高校,似乎第一次有了一战之力。

聚焦1000余所高校中的TOP200和TOP500分布,亚洲大学在顶尖高校中的占比也有所增加,而顶尖高校通常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学术和科研核心竞争力,这个结果的重要意义已经不仅停留在教育层面,更是亚洲地区国家整体实力提升的体现。

与此同时,拉丁美洲、中欧、东欧等地区的大学占比也有很大进步。这种种一切都在说明欧美发达国家曾经凭借经济和资源积累的优势和被赋予的话语权正在逐渐被瓦解,一个新的全球教育版图正在重新塑造,并且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

这种变化背后是大规模的科研投入。以中国为例,过去二十年里科研经费持续增长,高被引学者数量快速上升。2024年,《经济学人》的封面专题“崛起的中国科学”专题中一篇文章标题很直白地提出“中国已经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对于引用次数前1%的高被引论文,在2003年,美国的论文数是中国的20倍。而2022年以来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已经超过欧盟和美国,跃居第一。

随着亚洲大学在各大榜单上话语权的上升,一些排名机构开始调整算法,更加重视多元化指标。例如 QS 在近年引入了“可持续性”维度。这些变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如果亚洲大学和发展中国家大学的声音被忽视,排名本身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挑战。

未来的大学排名,很可能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西方标准”,而是多极化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也在被重写,它将不再是西方奖项和期刊的代名词。

亚洲大学的崛起让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更具张力,随着跨国教育合作的加深,大学排名的影响力可能进一步扩大,但标准将更加多元:不仅包括科研和教学,还会涉及社会影响力、区域贡献度和可持续发展等。对学生而言,择校时不能盲目迷信排名,应结合自身需求与学科方向。而对大学而言,排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身定位,形成独特优势。

标签: 亚洲 一流 上升 定义 集体

发表评论

云币网-云币网官网|云币网APP下载|云币网交易平台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