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香港艺人王祖蓝与妻子李亚男结婚10年,育有两名可爱女儿,一家四口幸福美满。然而,他近日突然在社交平台宣布:“10年的婚姻要结束了。”消息一出,...
婚姻的幸福,主要取决于这点,你知道吗?
我们从入门的夫妻情感相处模式说起。
我做的夫妻个案,不管他们是因为另一半背叛而不得不寻求帮助;或是在情感的道路上屡战屡败,最后发现自己一直在一个求而不得的轮回里痛苦;还是无法投入情感关系,无法信任他人,无法将自己交给他人,只能信自己;被动咨询或主动的咨询,我们在咨询过程中,不断的问答,梳理出各种原因。
而占各种原因中的大部分一定会提到的话题,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里,我将分两部分来梳理问题。
1.父母的夫妻相处关系
孩子眼中的世界都是片面,存在一定的欺骗性的。
孩子眼中看到的父母相处关系,如果是存在紧张的夫妻关系,整日剑拔弩张,不断矛盾重重,孩子们更愿意相信父母的关系就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根本不知道父母关了他们卧室的那道门,他们的关系是好是坏。他们,更愿意脑补父母就是勉强过生活的,并不会幻想父母有亲密的情感流动。
因此,孩子成长为成年人,僵化的坚持眼中看到的夫妻相处关系,那么他们的生活便会无意识的制造充满紧张与冲突的氛围,重复那种熟悉的家庭氛围。因为这是他们过去适应的,并赖以生存的家庭,是让他们存活下去的家庭,是他们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他们也没有新的方式去营造新的家庭氛围,因为他们在原来的家庭氛围里,学会了生存下来的各种方式,按着这些生存方式生存下来,便是熟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对于不是同一个家庭模式生存的另一半都是非常不能适应的,另一半通常会感觉到不被信任,感觉到对方并不能完全的把自己交托出来。
举个例子,就像考场中,通常考试都要带上纸和笔的,而有一场考试,校方说考场会准备好纸和笔,也没有明令禁止不能带自己准备的纸和笔,如果说这场考试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可能还是会多准备一份纸和笔。可能会有人说,你就是不信任校方嘛。这是安全型的人,也是心大,容易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的一群自身带有安全感的人。而带纸和笔的人,可能是回避型比较多,矛盾型次之。关于这三种类型,我们下面会通过两性关系说到。
展开全文
夫妻亲密的问题,是所有夫妻能不能走下去的重要问题。
夫妻亲密关系好,即使生活,工作,任何时候都产生极大的冲突,这对夫妻不一定会选择分开,因为能看清彼此的重要性。
而亲密关系出现冷淡,拒绝,嫌弃对方,各种解决,那么,即使生活,工作,任何时候都配合默契的夫妻,也会感觉到空虚与寂寞,并想要找到理想的亲密关系出现。
亲密关系的个中缘由,就不是我们说的第一点的内容,模仿与复制原生家庭的家庭规则了。而是你与妈妈建立起的依恋关系。
2.孩子与重要客体(妈妈)的依恋关系
小时候和妈妈的依恋关系是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关系。
依恋关系:与生命中"喂养"关系的重要他人,通常指的是妈妈,形成的互动情感模式。
有些特殊的情况,有些孩子只能和爸爸、爷爷奶奶。或者是领养的父母建立亲密关系,这些人也能成为其重要他人,即重要客体。
这三类情感模式,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
这三个类型是如何与妈妈互动的呢?
著名的陌生情境测验法来测量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通过对多个样本的分析,探讨了影响母子依恋质量的因素,并根据陌生情境下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时以及陌生人在场时的表现。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幼儿会主动发起与母亲的互动,寻求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接着开始探索行为。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
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母亲回来时,表现出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不注视母亲,而是寻找玩具。对待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还少一些。
矛盾型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去向,母亲离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
这样成长的孩子,找了伴侣,相处是怎样的呢?
安全依恋来找到我的夫妻很少,而另一半是回避型和矛盾型,他们可能会在恋爱期间介绍关系,或是在婚姻之后,相处不了,便会结束关系,因为他们很自信可以重新开始新的关系。
回避型和矛盾型的夫妻,显然对另一半的情感依恋更为强烈。
我先说说回避型的妻子
她是因为在怀二胎时,丈夫和高中同学在同学聚会之后,好上了。她发现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离婚。但在分家产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离不开丈夫,便来求助。
她是一个典型的回避型,跟自己的父母关系疏离,会尽孝心,用物质补偿父母,但提到陪伴,她宁愿给哥哥嫂嫂一些生活补贴,也不愿意和父母亲近。她感觉跟父母没办法聊心里话。父母是四十多的时候生的她,她的哥哥姐姐年纪大她十几岁,她的童年父母都是忙着哥哥姐姐的事或者是帮她们做生意带孩子,她一直是在家庭的边缘,从小"流浪"在哥哥姐姐的家,今天随父母在哥哥家住,明天随父母在姐姐家住。从小都没有亲密,现在要做这些,会起鸡皮疙瘩。结婚对象是自己谈的,婚礼是自己办的,走个过场。这样重要的日子父母就像是来打酱油的。和丈夫的关系也是疏离的,丈夫是企业高管,非常多的应酬,她生孩子是自己去的,第一胎婆婆陪,第二胎完全靠自己,丈夫第一次说要来,她以丈夫事业为重,拒绝了,第二次也说要来,她直接说不用,丈夫也没来。丈夫主外,她主内,但她想要继续考研究生,便把婆婆请来带孩子,自己便去考研究生去了。朋友开玩笑,你不看住你老公,也不抓住他的胃,小心他出轨哦,她说,出轨就出轨,不是自己的,强留也没意思。
这是典型的回避型妻子,回避型的人,不依赖他人,靠自己,也只信任自己,这是她长久的行为习惯。但当亲密的伴侣要离开,发现自己在生活上潜移默化的依赖这个伴侣,对这个伴侣是有爱的。她便会想要挽回这段关系。
每段关系其实是修复与妈妈没有建立好的安全依恋,因为她的强迫性重复的按照自己独立的习惯,便会将伴侣推远。
精神独立,情感独立,都是现在倡导的,有助于两性关系的成长方式,但独立的度太过了,变成了隔离另一半,屏蔽另一半,让另一半感觉到有他没他都一样。后知后觉之后,谁都会感到可惜。
接着我们来说说关于矛盾型依赖的女孩
这个女孩和男朋友是恋爱关系,来找到我时,她说她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总是对感情没有安全感,每任男朋友都嫌她作。
"跟男朋友交往了半年,我提的分手,我的朋友都非常不理解,我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我都已经30了,这个男朋友真的是成家的好伴侣,但是我真的没办法跟他继续相处。我不知道是不是跟我谈过很多任男朋友有关,每次我都奋不顾身地投入感情,可是每次都是分手告终。他跟之前的男朋友一样,嫌我黏人,说我情绪不稳定,对我比较冷淡,虽然他说,要努力工作赚钱娶我,但他为了工作冷淡我,我就更没有安全感,情绪更不稳定了。我是一个缺爱的女孩,不爱说话,不喜欢跟人打交道,性格上也比较柔弱,我只想找一个爱我的男朋友。跟他交往半年了,失眠了半年,每天患得患失,经常失眠,有时候半夜2点想要打电话给他,确认他爱不爱我,我失眠他愿不愿意陪伴我,但好几次他都以明天要工作拒绝我,他也会跟我讲道理,可是他越讲道理,我就觉得他冷血,不爱我。我真的不需要他条件多好。我感觉这样下去,我会精神崩溃,我的朋友也非常不理解我,站在我前任的那边,指责我幼稚,情绪化,我确实没什么目标,我的生活都是跟着感觉走的。"
矛盾型的伴侣,真的是缺爱,她们在童年情绪情感就没有被好好的照顾,她们不信任"喂养"她们的客体(通常指的是妈妈),于是她们会脑补出一个完美的,有求必应,无时无刻不陪在自己身边的伴侣,来抵御内心的无助,而真正的客体,她们是猜忌的,怀疑的,焦虑的,不信任的。
因此,矛盾型碰到安全型和回避型会"作"。需要反复确定对方不会离开自己,对方无时无刻的在关注自己,她们才会好一些,但安全型和回避型一般都是做不到,能被"作"并且耐心应对的。
矛盾型想要把关系建立下去,要么就回到童年的方式,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脑补出一个理想的伴侣陪伴自己,要么直面这个伴侣,屡试屡败的"作"之后,感受不好,感觉自己不能被好好"照顾",便离开,寻找心中理想的客体。
结束语:
伴侣通过外在(外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内在(性格,学识,能力等)的吸引。
之后通常有很多组合,很多伴侣是过了1-3年的激情期,才发现伴侣不适合自己,而这时候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因此,了解伴侣性格形成的原因,能理解并陪伴,便是重建关系的重要举措。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家对伴侣的态度是不好就换,而不是不好就修,殊不知,换来换去,自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处理,而修复的过程却是成长的过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